姜承乾的个人形象。
    主打的就是一意孤行、骄狂盲目,将他不顾副帅王剪等老成大将的劝阻,非要兵营险策,最终志大才疏、误国误民的形象,刻画得“栩栩如生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什么“纸上谈兵”
    、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
    、“竖子不足与谋”
    、“大秦亡于孺子之手”
    ,怎么夸张怎么来,可谓是深谙“舆论战”
    的精髓。
    这一波接一波的组合拳,属实是把咸阳官民都给打懵圈了!
    你还别说,流言之所以屡禁不止,就是因为它管用啊。
    在大秦主力精锐缺席,雁门关等九边雄关被破,百万铁骑即将南下的威胁下,绝大部分人都已失去了明辨是非的冷静。
    而这波流言“舆论战”
    的终极杀招:童子谣,也在酝酿半天后正式出炉。
    第一首童谣尚且有些收敛:公子赢君枉称王,千骑万骑走北邙,孺子欺帝江山败,北帝南走社稷亡。
    言简意赅,剑锋直指姜承乾和帝乙。
    上半句指责姜承乾败坏江山,引得百蛮铁骑南下。
    下半句暗示帝乙要南逃洛阳,迁都以求偏安。
    但也难挡百万铁骑的兵锋,最终连半壁江山都要败亡在他们父子的手中。
    这首童谣在半天内,就传遍了整个咸阳帝京,甚至连整个关中都在传唱,引起了极大的恐慌。
    毕竟按照流言的论述,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。
    再加上有许多“好事者”
    ,在其中煽风点火,极尽渲染百蛮铁骑肆虐屠戮的恐怖场景。
    令得百姓惶恐、百官震动,甚至有人前往宫门求见,想要让帝乙出面给个说法。
    紧接着,又有第二首童谣传出:何以解忧,唯有武安。
    唯有武安君公孙起,才能救大秦。
    这个论调一出,迅速风靡全城,引起无数人的共鸣。
    毕竟武安君公孙起号称“大秦军神”
    ,牌子还是足够硬的。
    若是帝乙能启用武安君公孙起为帅,就算百蛮大军南下,大秦也不是完全没有抗衡的机会。
    这是许多人的惯性想法,亦是“人之常情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但是第三首童谣,却是直接图穷匕见了。
    穰侯不出,如苍生何?
    至此,所有人都回过神来,明白了这些流言的始作俑者。
    同时也明白了这些事情的背后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。
    毫无疑问:这就是穰侯魏无羡的“逼宫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~_~~_~ ~